民間投資作為拉動內需的重要引擎,對穩增長發揮著關鍵支撐作用。
據新華社消息,國務院總理李強9月12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進一步促進民間投資發展的若干措施。
會議指出,民間投資對穩就業穩經濟具有重要作用。會議從聚焦企業關切的突出問題、拓寬民間投資空間、嚴格落實招標投標領域相關制度規定、營造公平競爭市場環境等多個方面作出新部署。
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李超日前透露,將抓緊研究出臺促進民間投資發展的政策舉措,完善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重大項目建設長效機制,對鐵路、核電、油氣管道等領域重大項目設定民間投資參股比例的最低要求,支持更多符合條件的民間投資項目發行基礎設施REITs。
加大新質生產力等領域投資
國常會明確,要聚焦企業關切的突出問題,在擴大準入、打通堵點、強化保障等方面實施一批務實舉措,進一步激發民間投資活力、促進民間投資發展。要拓寬民間投資空間,支持民間資本加大新質生產力、新興服務業、新型基礎設施等領域投資。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前7月,扣除房地產開發民間投資,我國民間項目投資增長3.9%。其中,住宿和餐飲業民間投資增長19.6%,基礎設施民間投資增長8.8%,文化、體育和娛樂業民間投資增長8.1%,制造業民間投資增長5.0%。
國家發改委搭建的“全國向民間資本推介項目平臺”顯示,截至9月13日,全國正在向民間資本推介項目12128個、總投資額10.26萬億。從當前正在推介中的項目來看,不僅包含交通運輸、能源、水利、制造業等重點領域,還包括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
第一財經記者近期在采訪中發現,新基建、人工智能、量子信息、低空經濟等新賽道備受民間資本的追捧。與此同時,傳統行業智能化、高端化轉型加速,民間投資的空間不斷拓寬。隨著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民間資本正敏銳捕捉新發展機遇,積極布局未來產業賽道。
全國工商聯黨組成員羅來君日前表示,通過調研,感受到當前我國民間投資主要出現了兩個新趨勢,一是向好的勁頭足,二是向新的動力強,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廣受民間資本青睞。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所長袁東明撰文指出,要為民營企業敢于投資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營造更好環境。要完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與投資核準機制在實際操作中的一致性,避免一些新興領域民營經濟“準入不準投”。積極開展新興領域的區域試點、場景試點工作,逐步形成適用于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制度規則。在新興領域建立與企業共同協商的跟蹤監管機制,允許試錯空間,避免“做大后禁業”,穩定民營企業投資新興領域的預期。
破除各種隱性壁壘
國常會要求,要嚴格落實招標投標領域相關制度規定,保障中小企業政府采購預留份額,加大中央預算內投資等對民間投資項目的支持力度。要營造公平競爭市場環境,破除限制民間投資的各種隱性壁壘,加強創新支撐和融資支持,完善服務體系,讓民營企業敢投資、有回報。
今年4月,《市場準入負面清單(2025年版)》發布。國家發改委稱,市場準入負面清單“非禁即入”的管理模式,要求各類經營主體依法平等進入清單之外領域,最直接的獲益者就是民營企業。五版清單事項持續縮減,一批領域或是準入限制放開,或是準入環節精簡,充分釋放了放寬準入的政策紅利。
我國近年來深入推進清單落地實施,持續放寬和暢通民營企業準入,系統清理各類顯性和隱性壁壘、持續提升市場準入效能、完善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重大項目建設長效機制,在能源、鐵路、通信等基礎設施、社會事業領域進一步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市場“門檻”不斷降低,市場規則更為透明,市場環境更加公平,對激發民企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起到了積極作用。
但不容忽視的是,清單之外“玻璃門”“彈簧門”“旋轉門”等堵點卡點尚未消除,破除市場準入壁壘的機制還沒有完全成熟,企業“上告無門”“告而不理”“理而不決”等問題不同程度存在,還沒有完全做到“非禁即入”落地生根。
國家發改委、商務部、市場監管總局今年聯合開展市場準入壁壘清理整治行動,目的就是要進一步大力破除市場準入壁壘,全面清理和整改違規設置市場準入壁壘的各類不合理規定和做法,建立健全線索歸集、核實整改、案例通報等長效機制,讓“非禁即入”落地生根,營造公平的市場準入環境,為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提供有力支撐。
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民營經濟研究室副主任李紅娟表示,民營企業不怕市場競爭、不怕競爭激烈,怕的是缺少公平競爭的機會,怕的是受到了差別歧視待遇。有序放寬民企準入條件和領域,持續深入破除各級各類市場準入壁壘,這些都為民營企業在更廣闊的領域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發展環境,讓更多企業敢闖、敢干、敢投,在新賽道上跑出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