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方消息顯示,百時美施貴寶(BMS)將出售中美上海施貴寶60%股權,接手的可能是高瓴資本集團的關聯公司。
根據網傳郵件,BMS已簽署協議,將所持中美上海施貴寶制藥有限公司60%股權及數款僅在中國大陸市場制造和銷售的關聯產品出售給高瓴資本關聯公司,包括Baraclude(博路定)、Bufferin(百服寧)、Theragran(施爾康)、Monopril(蒙諾)和Velosef(先鋒霉素Ⅵ)。交易預計2026年初完成,具體金額未披露。BMS表示,此次資產剝離有助于其集中資源于核心領域,優化業務布局。
BMS剝離重大資產
資料顯示,1982年,上海施貴寶由美國施貴寶公司和上藥集團前身上海醫藥工業公司合資成立,這是中國第一家中美合資藥企,比西安楊森、中美史克都要早。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中國創新藥的崛起,多個中美合資企業正在退出歷史舞臺。如果此次上海施貴寶的股權交易成功,改革開放后第一批進入中國的三家企業:中美上海施貴寶、西安楊森、中美史克都將退出歷史舞臺。
業內人士認為,隨著跨國藥企可以獨資運營進入中國政策的放開,合資企業的歷史使命已經完成,逐步退出已然成為趨勢。未來或許還會有更多外資企業選擇退出合資模式。
作為早期在中國市場布局的企業,中美上海施貴寶旗下的不少藥品廣為老百姓熟知。比如,其帶來了國內第一個“普利類”降壓藥卡托普利片、降糖“神藥”鹽酸二甲雙胍片、第三代抗乙肝藥物恩替卡韋片“博路定”,以及維生素片“施爾康”、感冒藥“加合百服寧”等OTC藥物。中美上海施貴寶也是第一個通過FDA認證,把西藥制劑出口到美國的合資企業。
憑借多款重磅藥品,2016年,中美上海施貴寶營業收入達到47.2億元,銷售收入和利潤指標達到歷史新高。 但近年來,中美上海施貴寶的業績每況愈下,主要因為核心產品陸續集采以及同業競爭日趨激烈。在2020年的第三批集采中,卡托普利、二甲雙胍仿制藥的價格被打到了一分錢一片,中美上海施貴寶的原研產品沒能中標。此外,其品牌藥競爭面臨多重壓力。在百服寧、施爾康所在的OTC和保健品領域,競爭日益激烈,不僅面臨國內眾多藥廠的競爭,其他跨國巨頭的同類產品也在不斷蠶食市場。
價格戰之下,憑借原有的名氣,上海施貴寶擇機將業務賣給了高瓴。雖然其原研藥過了專利期,但在中國市場上一些老品牌藥物依然深受消費者認可,經過重整、壓縮成本后,高瓴接手依然有賺頭。
百時美施貴寶出售合資公司股權,也是其轉型計劃的一部分。2025年上半年財報顯示,公司累計收入為234.7億美元,較去年同期的240.66億美元同比下降2.48%。業績下滑主要是由于成熟產品組合受到仿制藥競爭加劇和美國醫保政策調整的影響。
拜耳押注中國創新源頭
業內人士認為,此次BMS出售中國業務的股權及部分產品,是近年來跨國藥企在華戰略調整的一個典型案例。隨著國內醫藥市場的不斷發展和政策環境的變化,越來越多的跨國藥企開始重新審視其在華業務布局,通過剝離非核心資產、聚焦核心業務等方式,來適應市場的變化和提升自身的競爭力。
當一些企業在忙著剝離中國區業務時,也有企業在加大布局。9月8日,拜耳Co.Lab創投聯盟在華成立。拜耳Co.Lab共創平臺于2024年9月落地上海浦東,致力于在中國打造一個覆蓋多元技術平臺與前沿創新的生態集群。今年5月,該平臺獲得上海市浦東新區大企業開放創新中心認定。
據悉,拜耳Co.Lab創投聯盟首批合作方為上實資本、君聯資本、IDG資本和康君資本,將幫助入駐企業連接國際領先的風險投資及私募股權投資機構,加速其對接全球投融資網絡。
此次在華首發的拜耳Co.Lab創投聯盟瞄準的是中國及全球生物醫藥初創企業,該平臺旨在匯聚國際領先的風險投資機構,連接拜耳Co.Lab位于中國、美國、日本、德國的全球四大共創平臺,并深耕本土創新生態,搭建投融資與戰略合作的通道,推動本土初創企業與資本力量的更高效對接。當前,拜耳Co.Lab在中國已迎來7家初創企業加入,包括益杰立科、伊米諾康、銳正基因、凌泰氪生物和騰砥生物,以及此次最新加入的宇道生物和翱路醫藥。
默沙東“止步倫敦”背后
進入2025年,隨著跨國藥企上半年財報的公布,轉型、調整區域發展戰略、“瘦身”成為大趨勢。美國制藥巨頭默沙東MSD于當地時間9月10日宣布,將終止在英國的早期藥物研發項目,并撤銷投資10億英鎊在倫敦國王十字區貝爾格羅夫大廈建設研發中心的計劃,原定2027年啟用的園區將不再推進。
默沙東同時計劃年底前撤出位于倫敦的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實驗室,此次業務調整將導致125個崗位被裁撤。公司聲明稱,英國政府在生命科學領域投資不足且未合理評估創新藥物及疫苗價值,因此決定將相關研發業務轉移至美國現有辦公地點。
而繼默沙東、禮來、阿斯利康之后,法國制藥巨頭賽諾菲也成為最新一家暫停英國研發投資決策的藥企。這場風波的根源,直指英國政府與制藥行業之間陷入僵局的藥品定價談判。
值得注意的是,與全球其他市場不同的是,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NHS的核心是通過類似于支付返點方案來控制高藥價(實際相當于回扣)。簡單來說就是,制藥企業需按銷售額向政府按比例回款,“賣得越貴交得越多”。在一定程度上,這種定價機制給予了制藥企業自由定價的空間,但一旦制藥企業定價越來越高,其“返點”也會水漲船高,并且比例還會逐年調整。
E藥經理人評價稱,表面看,這是一家跨國藥企的戰略調整。實質上,它把英國政府與制藥企業之間圍繞創新藥定價與支付的拉鋸戰,從行業內部博弈,推到了全球資本與輿論的聚光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