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名投資者向中國新聞網《民生調查局》反映,永坤黃金(浙江永坤控股有限公司)的黃金委托保管業務無法正常兌付,有投資者被套數百萬甚至上千萬元。而這家公司此前宣稱,黃金“漲了贖回賺差價,跌了退款免損失”。
“漲了賺差價,跌了免損失”
有人投資數百萬元
“大約是5月20日,有人發現15日的提現沒有到賬,去公司總部后,發現老板已經跑路。”
小余(化名)告訴記者,他通過永坤商城的APP購買了價值約14萬的黃金,如今無法兌付。“后來才發現,線上購買沒有正式合同。”
永坤商城APP宣稱,金價下跌時可以無損原價退回金條。客戶通過接近大盤的價格在永坤黃金的APP或微信小程序“預購黃金”,并由永坤保管一定周期,漲了贖回賺差價,跌了原價退款免損失。
與線上的短線托管不同,線下不少投資者已投資了十數年。受訪者小趙(化名)表示,永坤推出黃金托管業務已久,她在2013年線下購買了永坤黃金的黃金托管業務,目前無法兌付的黃金價值約700萬元。她稱,身邊還有不少親友也參與了投資。
“合同是每年一續簽,年化常年在7%左右,中間有幾年短暫提高到9%,因為它有很多線下實體店,大家都比較放心,把它當作一般的理財產品。”她說。
中新網注意到,受訪者出示的其中一張統計表格已有700多人登記,無法兌付的金額少則幾千,多則數百萬元。
黃金保管情況成謎
萬元保單成“空頭支票”?
對于投資者來說,之所以對永坤的黃金托管業務如此放心,還因為他們手中有太平財產保險、紫金財產保險等多家保險公司的保單。
“永坤說可以保我們的本金,哪怕哪天公司出事了、人跑路了,還有保險公司在托底,保單上也寫著黃金存放在銀行中。”小趙出具的保單顯示,她為此購買了上萬元的保單。
中新網注意到,永坤黃金為投資者提供的保單與其對投資者的承諾存在出入。以太平財產保險有限公司的保單為例,該保單顯示,永坤黃金標的物被保管在中國銀行浙江省分行金庫,但約定的賠償場景為火災、爆炸、雷擊、飛行物體及其他空中運行物體墜落,并不包含公司經營不善等情況。
但小趙認為,因為保單的存在,保險公司有責任對黃金標的物進行核實。“可現在太平財產保險寧波分公司回復說,他們保的只是家財險的基本險,不需要看標的物。”
那么,保險公司是否應對保單上的黃金保管負有責任?
對此,記者撥打了中國銀行浙江分行電話,工作人員向中新網表示,投資者關于標的物的保管情況只能向保險公司驗證,銀行不與個人對接。記者又撥打了太平財產保險寧波分公司電話,但無人接聽。
時代九和律師事務所主任焦彥龍向中新網表示,保險公司出具保單前,應當確認保險標的狀態,這是其業務合規的必然要求。“但目前尚不知曉永坤黃金是否在大量且頻繁的黃金銷售回收業務中存在一物二賣或者張冠李戴的情形。”
他認為,投資者的損失源于永坤黃金的違法犯罪行為,雖然具體到某個投資者的黃金制品難以尋找,但合理推斷無非是被永坤黃金卷走而不是物理滅失,故投資者難以通過保險獲得理賠。
當地公安機關已立案
投資者損失能否追回?
天眼查顯示,浙江永坤控股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注冊資本1.02億元,由汪國海100%控股。永坤官網則介紹稱,永坤是一家綜合性黃金全產業鏈服務商,集團業務涵蓋黃金加工、銷售等眾多領域,遍布浙江、廣東、江蘇、福建等省市,在全國有50余家黃金飾品銷售機構,是中國黃金協會理事單位和上海黃金交易所協作單位。
但中國黃金協會工作人員向中新網表示,永坤黃金現在已不是理事單位。上海黃金交易所工作人員則告訴中新網,上海黃金交易所只有會員單位,沒有“協作單位”這一說法。中新網查詢上海黃金交易所官網發現,永坤黃金并不在會員單位名單中。記者撥打永坤黃金官網電話,電話無人接聽。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來,面對金價波動,很多銀行利用各種平臺渠道,提示投資者關注投資黃金的各種風險,并多次上調黃金賬戶認購起點金額,采取收益調控手段防范非理性投資行為。
小余告訴中新網,在報警后,當地公安機關已刑事立案,但對于線上無合同投資者能否順利維權表示擔憂。
焦彥龍表示,線上渠道與線下渠道僅是合同關系展現形式的不同,不影響消費者與永坤黃金存在合同關系,且永坤黃金已被刑事立案,故不同渠道的消費者在維權層面暫不存在明顯區別。但投資者能否挽回損失要視公安機關查扣、追回贓物及非法所得的情況決定。
“目前來看,永坤黃金的經營模式已經符合了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的要件特征,至于是否構成詐騙類犯罪,則要看隨著公安部門的偵查深入,永坤公司是否在經營鏈條中存在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的行為。如果永坤公司的行為同時觸發了非吸罪和合同詐騙罪(或集資詐騙罪),則按照重罪吸收輕罪的競合原則,應當以詐騙類犯罪論處。”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