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A股市場注銷式回購案例不斷增加。在筆者看來,這反映出上市公司對其重視程度提高,這背后至少有三重因素。
其一,政策的支持與引導。2024年4月份印發的新“國九條”提出“引導上市公司回購股份后依法注銷”;去年11月份,證監會發布的《上市公司監管指引第10號——市值管理》提出“鼓勵上市公司將回購股份依法注銷”。
在一系列政策支持引導下,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基于對自身價值的認可,向市場傳遞積極信號,提振投資者信心。
其二,上市公司通過注銷式回購減少二級市場流通股數量,增加每股凈資產和每股收益,是增強公司股東回報的重要舉措。在此基礎上,回購注銷也避免了市場對公司可能擇機減持套利的猜測,顯著提升了股票的“含金量”。
其三,釋放出上市公司現金流充裕的信號。結合一些上市公司披露的公告來看,回購資金大部分往往來自公司自有資金,市場普遍認為,這表明公司經營狀況良好,具有一定資金實力。
此外,注銷式回購的增加也與“股票回購增持再貸款”這一工具的設立密切相關。2024年10月18日,中國人民銀行聯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中國證監會發布《關于設立股票回購增持再貸款有關事宜的通知》,宣布設立股票回購增持再貸款,首期額度3000億元;2025年5月7日,中國人民銀行將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互換便利5000億元與股票回購增持再貸款合并使用,總額度提升至8000億元。
股票回購增持再貸款為上市公司回購股份提供了更多的資金來源,降低了回購成本,有利于推動上市公司提升治理能力。因此,這一工具一經推出,就受到了市場歡迎,帶動效應明顯。據Wind數據統計,自相關工具落地以來,截至9月5日,673家公司披露了股票回購增持再貸款公告,貸款金額上限合計達1453.39億元。
盡管上市公司注銷式回購在市值管理和市場信心傳遞方面具有積極作用,但仍有幾點需要注意。
對投資者而言,要理性看待上市公司的回購行為。開展注銷式回購雖然是公司穩健經營的信號之一,但其效果并非立竿見影,需要結合公司基本面和未來業績預期進行綜合分析。
對上市公司而言,雖然注銷式回購是應對市場變化、提升競爭力的重要手段,但也要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有序開展,切勿因操作不當導致公司處于險境。
上市公司切不可“為了回購而回購”,而是要結合經營、財務狀況及未來發展戰略,將回購與資本運作納入戰略統籌。
總之,注銷式回購不僅是市值管理工具,更是上市公司傳遞信心、優化資本結構的戰略選擇。我們期待,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結合自身的發展戰略,切實承擔起提升自身投資價值的主體責任,主動提升投資者回報,為資本市場的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多活力與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