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陣營再添新軍。近日,中國理財網發布第八批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名單,中銀理財新增兩只產品,我國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總數擴容至35只。
此次擴容有著明確的政策背景支撐。2025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為健全養老金融體系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背書,明確要求健全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養老金融體系。
然而,政策暖意與市場擴容之間仍存反差。目前,具備個人養老金理財發行資格的理財公司有11家,但實際發行產品的機構僅有6家。
存續產品均浮盈
本次中銀理財新推出的兩只產品為最短持有期形態的“固收+”理財產品,其中,“福”固收增強368天持有期理財產品為R2風險等級產品,“吉”固收增益三年持有期理財產品為R3風險等級產品。
業內人士認為,本次新推出的兩款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一方面豐富了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的產品風險等級,另一方面豐富了產品業績基準的展示方式。
在風險等級方面,普益標準研究員張翹楚指出,此次擴容的兩款產品風險等級分別為R2級(中低風險)和R3級(中風險),整體來看風險等級層次的豐富性有所增強,這也為風險承受能力稍高的投資者提供了更多選擇。
在產品業績基準的展示方式方面,郵儲銀行(601658.SH)中郵理財高級經濟師孫靜漪分析稱,本次中銀理財發行的“吉”固收增益三年持有期理財產品以參考市場指標收益類替代絕對數值作為業績比較基準,即“滬深300期間收益率×5%+中國銀行活期存款利率×10%+中債-新綜合財富(1~3年)指數收益率×85%”,更貼合政策關于業績比較基準的規范信息披露要求:“重點反映業績比較基準與投資策略、底層資產和相關金融市場表現的關系”。投資者也可以從中大致了解產品的投資方向、大類資產的投資比例等。未擴容前,絕大部分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的業績基準展示方式多采用數值型,采用市場指標收益類展示方式的僅有兩只,分別為“建信理財睿鑫固收類最低持有一年產品”(中債-企業債AAA全價(1~3年)指數×95% + 滬深300期間收益率×5%, 當前為 -0.66%)和“貝萊德建信理財貝嘉目標風險穩健型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最低持有365天)”[滬深300期間收益率×5% + 中債-投資優選信用債全價(總值)指數×95%]。
另外,在資產配置方面,張翹楚介紹稱,本次擴容的兩款產品均以高等級信用債持倉打底,“吉”固收增益三年持有期理財產品新增對我國優勢產業標的(如新能源、科技龍頭)的權益配置,更加追求長期收益增強方面的提升。
自2023年2月首批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開閘以來,經過兩年多的發展,市場供給穩步增加至35只,投資者的可選擇性不斷增多。其中,29只為固收類理財產品,6只為混合類理財產品。
從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整體表現來看,當前存續的35只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均處于浮盈狀態。《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截至6月5日,部分個人養老金理財成立以來年化收益率達到了4%以上。
中國銀行(601988.SH)研究院主管級高級研究員楊娟指出,近一年,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整體收益良好,受到投資者的廣泛認可。截至6月3日,成立滿一年的24只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近一年累計單位凈值增長率平均為2.96%,年化波動率平均為0.99%。對比2024年年報與2025年一季報,同時披露兩期規模數據的17只產品規模凈增長超過50%,這一增長水平既表現了理財產品的良好收益,更顯示了投資者的認購熱情。
張翹楚指出,從產品表現上看,此前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發展整體較為穩健,投資收益率相對較高,截至2025年5月末,當前存續的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均處于浮盈狀態,且回撤風險相對較低,整體來看,個人養老金理財在產品運作方面表現相對較好。投資者接受程度方面,從供給端來看,目前銀行理財公司提供的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整體數量還相對較少,側面說明,投資者的需求可能尚未得到充分滿足,目前還有較大的市場潛力有待挖掘。不過,隨著個人養老金制度向全國推廣,以及產品業績的良好表現,越來越多的居民開始關注個人養老金規劃,投資者認可度和接受程度也在逐漸提升。
滿足多樣化需求
經過先行試點,2024年12月12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財政部等五部門發布《關于全面實施個人養老金制度的通知》,明確自2024年12月15日起,個人養老金制度從36個先行試點城市(地區)推廣至全國,并從優化產品供給、提高管理服務水平等方面推出諸多具體措施。
政策方面,《指導意見》提出,健全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養老金融體系,強化銀發經濟金融支持,促進中國式養老事業高質量發展相關要求。3月23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印發的《銀行業保險業養老金融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也提到,支持開發適應個人養老金制度的新產品和專屬產品,逐步構建起具有不同形態、期限、風險特征的產品體系。
然而,目前具有個人養老金理財發行資格的理財公司中,僅有6家發行了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分別為工銀理財、中銀理財、中郵理財、農銀理財、建信理財、貝萊德建信理財。其中,工銀理財的產品發行量最多,達到11只,中銀理財發行了9只。
楊娟告訴記者,盡管有11家理財公司具備發行資格,但實際發行產品的公司數量可能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理財公司需要時間在產品設計、風險評估、銷售渠道、內部資源配置等方面為進入個人養老金市場做好準備。同時,理財公司也可能綜合考慮監管合規、市場競爭、投資者需求等方面的因素。
展望后市,楊娟認為,預計未來將有更多的養老理財產品納入個人養老金產品范圍;投資者對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的需求會進一步提升;理財公司將逐漸創新出具有差異化特征的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以滿足不同風險偏好人群的個性化養老理財需求。
張翹楚亦認為,《指導意見》表明政策將持續支持個人養老金理財市場發展,未來市場規模有望進一步擴大。“隨著更多理財公司參與以及產品創新落地,產品體系將更加豐富,將構建起具有不同形態、期限、風險特征的養老金理財產品體系,以滿足投資者多樣化需求。同時,在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未來個人養老金理財市場將成為養老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居民養老提供更堅實的支撐。”
談及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的創新關鍵突破點,楊娟建議,隨著養老理財產品流動性機制的逐步完善,投資者對長期養老理財產品的需求將有所提高,理財公司將逐漸開發鎖定期長、能夠滿足不同年齡段投資者財務生命周期需要的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在資產配置方面,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投資于權益類資產的比重可以進一步提升。在信息披露方面,隨著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存續時間不斷拉長,將逐步披露三年期年化收益率甚至五年期年化收益率等長期績效情況。
張翹楚補充道,一是產品種類創新,金融機構應堅持生命周期投資理念,為不同年齡參與人提供差異化的投資產品,例如針對臨近退休人群推出更穩健、流動性更好的產品;針對年輕人群推出可承受較高風險、注重長期增值的產品。二是資產配置創新,機構應不斷加強投研團隊建設,強化資產配置能力,在當前以固收為主的基礎上,合理增加權益類資產配置比例,探索更多元化的資產配置組合,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提高收益。三是服務場景創新,可探索將理財產品結構設計與養老服務場景相融合,如與養老社區、養老護理服務等相結合,拓展“理財+養老”的金融生態,提升投資者退休后的生活品質。
對于下一步個人養老金理財的布局,中銀理財方面透露稱,將針對退休前積累、退休后使用、風險承受能力逐步降低的養老投資特點,構建多元化的產品組合策略,做好大類資產配置。同時,探索將理財產品結構設計與養老服務場景相融合,不斷拓展“理財+養老”的金融生態,力爭切實提升投資者退休后的生活品質。